更新时间: 2024-11-21 20:56
国剧今年惊喜是真不少。
上半年有《我的阿勒泰》,下半年有《山花烂漫时》。
到了年末,居然又来了一部。
水平一样过硬。
很多人好像还没听说过:
日光之城
豆瓣9分的国剧,是什么含金量,Sir不用多强调了。
但跟靠着短视频剪辑爆红的大热剧们不一样。
《日光之城》这一次,明显更传统。
不仅用户更加下沉。
更重要的是,连刷了好几集之后。
Sir发现了这部剧之于当下影视题材里,少见的诚意。
01
剧集一开始的设定非常简单。
一个唱了一辈子戏的老人,和他的几个不省心的儿女。
大儿子考了三年公,突然说不考了。
要拉着从小长大的几个小伙伴准备自主创业。
当众打脸父亲的期待。
气得父亲直接让他滚出家门。
大儿子不行,小儿子呢?
在父亲含辛茹苦给他供完五年医学院之后,小儿子终于如愿进了人民医院当医生。
虽然还没转正,但也算不负父亲的期望。
体面的工作,有前景的未来。
可就这个看起来“乖巧”的小儿子。
一转头,说自己喜欢唱戏,甚至为此想辞职,放弃多年学医打拼下来的体面编制。
差点没把老父亲气死。
儿子们已经没救了,唯一看着贴心的大女儿呢?
她倒没和弟弟们一样,走上这些“歧路”,平日里也管家里的门面,照顾父亲和弟弟们,堪称贴心小棉袄了。
可这小棉袄在感情上漏的风也不小:
她和当地社区的书记秘密交往了很长时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可书记是外地干部,半年后就要调走。
这要结婚,注定远嫁,哪个父亲能放心得下?
更别说这个准女婿,还是撺掇大儿子去创业的“幕后黑手”。
孩子一个个都不省心,还有外人“作梗”,老父亲守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这个愁啊……
《日光之城》的开场,就是从这样一个平凡家庭的生活变化,缓缓展开。
看起来和很多家庭剧一样,父子父女间的代际矛盾与冲突,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以及各自的友情和爱情。
按道理说,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故事,观众看过这么多。
凭什么豆瓣能够给到它高分?
但细心的观众从海报,从剧照,想必已经能够猜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
西藏,拉萨。
一个国内创作者鲜有探索过的地理区位。
甚至提起西藏,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神秘的世界屋脊?
是纯净的雪域高原?
是朝圣者?还是布达拉宫?
是课本里的文成公主和松藏干布?
或是历史上农奴制的血泪?
但抛开这些滤镜和记忆。
有没有人尝试了解过,在现代社会,在2024年,普通的西藏人又是怎么生活的?
而《日光之城》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生活在西藏拉萨八廓街的藏戏艺人土登(多布杰 饰)和他的三个孩子的日常。
有多日常呢?
Sir这么说吧。
日常到,你一度可以对西藏“祛魅”。
02
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和内地人名字不太一样。
当地人考虑的事情,跟我们几乎完全同频:
比如,考公。
老父亲土登逼着大儿子索朗(周游 饰)考公,逼得父子两人反目。
而剧里被迫考公的又何止索朗一个人。
索朗创业的另一个小伙伴桑杰,创业一不顺,就同样被家里赶鸭子上架式地逼着考公。
甚至是剧里的牧民。
别看明明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的草原上。
绝对是当代城市青年们无比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结果牧民们一开口。
也是抱怨自己儿子大专毕业,找不着工作,又考不上公务员。
同一片天空。
同一个考公梦了属于是。
但剧集也没有避讳去考公的原因。
毕竟如果能轻松赚得到钱,又有谁真的那么想去卷考试呢?
剧中桑杰就说,家里最开始也不反对他跟索朗创业。
也都想看看索朗这个咱们社区里的高材生能不能创业成功。
结果连他也不断碰壁,都成功不了,只能逼孩子们回去考公了。
天涯共此声的另一边是:
作为不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所以卷考公最有效。
这想法不止是藏区,也是当下很多小地方的普通家庭的心路。
在经济环境上,大多数地方都一样。
而印象里,那些神奇的西藏生活习俗呢?
比如宗教啊,文化啊,民族特点啊……
《日光之城》告诉观众:
这些习俗好像是很关键,但也没到西藏人每天都恨不得把它们都供起来的地步。
比如民族服装——藏装。
剧里的几个角色比如土登的大女儿曲宗、家里的奶奶在日常生活中会穿藏装。
但这是因为家里经营的饭店是面向游客的藏族特色甜茶店,更像是一种特色展示。
而像是大儿子索朗,一出场为了去谈合同,穿的甚至是西装。
后边为了拉生意天天穿的也是工作装。
扎西是医生工作穿白大褂,普通打扮也是格子衫牛仔裤。
剧中另一个角色达珍(杨秀措 饰),她明确说了,藏装这种衣服是重要场合才穿的。
什么场合呢?
上海的西藏中学,北京的跨年舞会,伦敦的毕业舞会……
至于平时,她看起来就完全是个女白领。
点外卖,做普拉提,穿其他都市的女白领差不多的衣服。
《日光之城》里的大部分角色,他们是藏族,他们更是现代人。
再比如,藏戏。
这剧最喜欢唱藏戏的两个主角,一个土登,一个扎西。
但唱归唱,摘下藏戏的面具。
这两个人一个像所有中国父母一样逼孩子考公当医生。
一个是读了五年医学院,成为了医生,价值观已经完全现代的年轻人。
藏戏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
土登作为从业者有感情,想着自己老了以后可以把藏戏用现代设备拍摄记录下来。
但同时,又对扎西想放弃医生工作去传承藏戏的想法嗤之以鼻,因为不想孩子放弃体面工作跟自己一样去外边受苦。
虽然传承文化,吾辈有责。
但责任,其实也没那么多。
传承之外,是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
更别说具体生活方式。
拉萨也和国内大部分城市没什么不可逾越的差距。
比如去酒吧,也不都是青稞酒牦牛肉。
点咖啡的人也没少到哪里去。
购物也都是去超市,去商场。
这一切都在告诉观众:
西藏的普通人,也和内地大部分地区的普通人一样。
都过着2024年的生活。
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从小生活在距离拉萨数百公里外的那曲地区的女孩格桑,面对下乡义诊的扎西,也会问外边世界的模样。
会向往拉萨这样的大城市。
和期待去省会,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一样。
对大城市,对理想的未来充满向往。
在“祛魅”这一点上,《日光之城》做得足够扎实。
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带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家庭剧看。
《日光之城》藏语版的收视在拉萨地区达到了7%,更是佐证了这一点。
在那些有色滤镜之外。
真正的西藏也该被重新认识了。
03
但如果只是聊民族风情,聊少见的地域形象,《日光之城》显然不会有这么高的口碑。
剧集的故事虽然从土登一家的家长里短展开,但主线实际是围绕着新老两代西藏人的差异,重点展现新一代西藏年轻人的“叛逆”。
比如索朗的创业。
开场就介绍了他的“电商梦”:
我从小在八廓街长大,可有些东西始终没有变,商行里销售最好的商品不是我们西藏的。牦牛肉干,青海产的;牦牛奶,甘肃产的;奶枣,新疆产的;藏红花,伊朗产的。虽然都是打着我们西藏特产,可是我们真正西藏产品是少之又少,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面对拉萨当地卖的商品都来自外地这一状况,他想通过电商,把西藏本地的特产介绍给全国,而不只是外地的游客。
为此他去政府寻求支持,去电商平台求合作,上山下乡去折腾货源,寻找合适的创业伙伴,从零搭建自己的事业,最后克服重重阻难,实现理想。
这种打怪升级一样的创业故事本身就拥有足够的吸引力。
已经被多次验证过。
更重要的是,索朗并不是一个需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人。
不论是家里的父辈,还是关心他的朋友、家人,甚至只是遇到的同行前辈,都在劝他做更“正确”的选择:
但他的回答也让这部剧里他的困惑,超越了所谓的地域性。
更加普遍,也更让人共情:
它不是在讲几个西藏年轻人的创业故事。
而是借着几个西藏年轻人的“叛逆”。
聊的是当下所有年轻人都在面临的困境。
你是听从家里的安排,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你是得过且过的妥协。
还是选择为了追求自己的光敢于去到远方?
这才是《日光之城》超越所谓的“西藏”标签所提供的价值,哪怕拿掉西藏元素,它也是一个优秀且真诚的剧集。
至于故事里的其他角色和支线?
Sir这么说吧。
因为立足于并不发达的西藏,也更能感受到剧集在呈现上的自由和包容。
比如生活在那曲牧区的女孩格桑,高中毕业的她,除了对自身前路迷茫,还要与传统的风气作斗争:
面对同学的调侃,她直接用乌尔朵(投石索)把人头打破了。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调侃他的同学,其实是因为喜欢她。
而回到拉萨,剧集也没有所谓的“坏人”,生活的趣味性更强。
像开场思想比较“顽固”的土登。
他气急败坏的原因,只不过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公务员,发现自己家的索朗考得更好来庆祝,他信以为真主动请客,结果发现是重名,然后又被当众戳穿,面子上挂不住。
事情发生好几天,他都躲着邻居走,滑稽又可乐。
知道了是书记撺掇儿子创业的时候,更是想法子拿对方撒气。
但同时,知道小儿子和女儿在偷偷帮自己和大儿子讲和的时候,他也一边揶揄一边给台阶。
这种谐趣化的写作,也让剧集里大部分人物都更加有血肉。
而为了增强说服力,这部剧在服化道上也相当尽力。
据主创人员所说,他们为故事的发生地嘎吉大院的搭建和道具收集对西藏当地进行了大量的考据研究。
就为了还原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场景。
并且在造型层面,他们也在各个拍摄地方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以尽可能真实地还原。
但就此可以说,《日光之城》就值得9分么?
Sir觉得它的高分,当然有选题上的独到,创作上的真诚。
可更多是因为类似地域元素的创造在当下实在太少见,给足了加分项。
细究的话,剧中的摄影、打光造成的一些画面过曝的问题,让它的影像在“质感”上有所不足。
在祛魅西藏的同时,也在增加额外的好评滤镜。
但抛开这些吹毛求疵。
实际上,《日光之城》也算是趟出了一条全新的路。
什么路?
在常见的挑动矛盾和情绪,制造冲突的创作之外。
其实有着太多可以拍的东西,等候去发掘。
像《有风》,像《阿勒泰》……不止是风景和美人,闲适与松弛,励志与热血。
而是新意和惊喜。
只有带大家去不断发现美,去感受真正的美好。
才不至于留下一个糟糕的大环境。
只剩下情绪与发泄,矛盾与争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更新于:5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