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4-11-26 12:16
引言
《指环王》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现代奇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奇幻的开山鼻祖。但是如果《指环王》仅仅只是一个正邪二元对立的幻想作品的话,那么《指环王》绝无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指环王》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其作者托尔金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尼伯龙根》,《贝奥武夫》,《伊利亚特》等古典神话,以及欧洲的古代历史脉络。只是在最为辉煌蓬勃的时候,托尔金将原本西方人的失败,改写成了东方的失败...
(指环王)
一、第一次中土战争
在《指环王》的影视作品中,第一次中土战争似乎一直都是作为故事的背景板存在。但是第一次中土战争,却能够看作欧洲早期历史的写照。魔多与其背后的势力可以被视为与西方斗争多年的古波斯帝国,在这场战争中人类击败了魔多。
(指环王)
就如同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击败了波斯帝国,建立起了自己的马其顿帝国。但是因为至尊魔戒并未被摧毁,人类高层很多便陷入了争权夺利的内斗之中,联盟陷入了分裂,人类也形成了洛汗与刚铎,北方王国三个王国。
而这段故事也和欧洲的古代历史极其相似,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他那从希腊直抵印度的庞大帝国也迅速的分崩离析...而在亚历山大帝国覆灭之后,以波斯人为首的东方民族,再次开始了与希腊诸邦国的长期对峙。
事实上,今天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文明与野蛮”的观念,其实就是起源于古希腊与古波斯长达百年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古希腊人形成了早期的“蛮族概念”,这个所谓的“蛮族”自然就是来自东方的古波斯人,虽然我们今天很难判断古波斯人与古希腊人究竟哪一个更加文明。
(希波战争)
但是这不妨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更加文明一些,也不影响古希腊人将双方的分歧看作一种“落后”。而波斯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多民族的波斯军队更是让双方的差距体现的更加直观。
回到中土世界,魔多的大军同样也是多民族的,有半兽人,有昂巴海盗,有哈拉德人,各种各样的民族构成了他的“魔王大军”。但是联盟的军队却略显“单调”,精灵,矮人与人类的形象总是一成不变,这个组合也是“经典搭配”。
这是因为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诸城邦在文化和宗教上相对单一,所以在外观上是看不出太大的差别的。也可以说是因为波斯帝国对古希腊的长期威胁,最终促使古希腊诸城邦成为了一个整体。不过无论是希波战争还是马其顿东征,古希腊人确实每一次都战胜了波斯。
(亚历山大大帝)
只不过必须要强调的是,马其顿的地理扩张极限,其实就是波斯官僚系统的控制区域。只要有波斯官僚存在,那么马其顿就能够扩张到这个地方,并且建立起相对稳固的统治,但是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比如说到达印度,后勤的问题就立刻暴露了。
所以说,古希腊人与古波斯人,还真未见到究竟谁才是“蛮族”。
二、幕间
让我们回到中土世界,在第一次大战和第二次大战之间,刚铎等人类王国的安全形势其实也并不稳固。在中土世界的“文明边疆”,存在着两大蛮族势力,分别是哈拉德人和战车民族。在《指环王》的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魔多的军队中存在着一些骑着战象的骑兵。
(哈拉德人)
这些战象骑兵和洛汗的骑兵进行对冲,战斗力明显非常的彪悍。这些象骑兵来自中洲的南部地区,该地区位于刚铎以南,其名为哈拉德人。从外貌上来看,哈拉德人黑发黑眸,非常类似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形象。
只不过从“功能性”上来说,他们应该更加趋近于阿拉伯人。毕竟在历史上,阿拉伯人和欧洲长期对立,双方之间的冲突更是持续不断。历史上的数次十字军东征,似乎都在说明欧洲人在这场冲突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
总得来说,阿拉伯人的存在虽然很麻烦,但是却并没有威胁到欧洲人的核心利益。在中土世界同样也是这样的,哈拉德人与刚铎之间的关系算是某种被征服者和征服者的关系。哈拉德人还曾经受到过努门诺尔人的启蒙,这似乎也隐喻着伊斯兰教脱胎于基督教。
(哈拉德人城市)
从形象上来说,哈拉德人的形象的确和历史上的阿拉伯骑兵非常的类似,只不过他们不骑骆驼,还有象骑兵,或许是在阿拉伯形象的基础之上,杂揉了一些南亚元素。不过相比于哈拉德人的“不确定性”,战车民族的指向性就非常的明确了——日本人。
在《指环王》中,战车民族还有另一个称谓,“东夷”,这个称谓的指向性就极其明显了,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这个称谓就是专指日本人的。“东夷”起源于中土世界的“东来者”,这个群体起源于世界的东方,因为魔苟斯的压迫导致一部分人开始西迁。
在早期人类和魔苟斯的战争中,“东来者”选择在关键时刻投靠了魔苟斯,最终导致“泪雨之战”的发生。“东来者”的背叛导致了人类和精灵的疏远,“东来者”在愤怒之战中继续投靠魔苟斯,最终被彻底击败,“东来者”的王国也被覆灭。
(东来者)
大批“东来者”逃回了东方,少数留了下来,成为了“东夷”的祖先。很多人试图在《指环王》中寻找隐喻中国的势力,其实《指环王》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一个欧洲和西亚的故事,远东的戏份少之又少,如果说有的话,那么“东来者”或许就是对中国的隐喻了。
在托尔金的那个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逐渐被西方“妖魔化”。“愤怒之战”,或许就是托尔金为中国预定的坏结局了。但是在同一个年代,脱胎于中国文化圈的日本似乎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东夷”与“东来者”不同,他们是完全被黑暗腐化了内心的民族,根本无可救药,这种设定非常类似于同时期西方对日本的看法。“东夷”在形象上,就是非常经典的日本武士形象,根本无需多言。
(“东夷”)
在中土世界的历史上,“东夷”和刚铎的首战,平原之战就以刚铎的惨败而告终,好似日俄战争中白人的惨败。在“魔栏农之祸”中,“东夷”一战击杀了刚铎的国王,刚铎门洞打开,“东夷”似乎顷刻间便能覆灭刚铎王国。
溃败的刚铎大军,便犹如菲律宾港口中逃窜的美军,马来亚丛林中奔逃的英军。只不过在关键时刻,埃雅尼尔力挽狂澜,在“营地之战”中击败了“东夷”主力。此战之后,中土世界的战车民族被完全覆灭,再也不复存在,现实中的日本比中土世界要强一点,但是确实也没好到哪里去...
三、第二次中土战争
如果在“魔栏农之祸”中,“东夷”能够一鼓作气覆灭刚铎,那么之后《指环王》的一系列故事也就根本不会发生了。但是这场战争,却是小说中的高潮。这场战争中敌军的主力是“半兽人”,这个物种相比起战车民族和哈拉德人都要更加野蛮,更加可怖。
(半兽人)
如果说战车民族还算是人类的话,那么“半兽人”就是畜生,或者说从设定上来说他们本来就不是人。“他们极为丑陋,他们是地狱中的恶鬼,他们披着兽皮,细小的眼睛中永远布满血丝,他们的牙齿上总是带着鲜血和腐肉,散发着令人恐惧的野蛮气息。他们无所畏惧,他们不知痛苦,他们钟爱掠夺,屠杀,纵火。”
如果你认为这是托尔金对于半兽人的描写,那你就错了,这是罗马史学家阿密阿纳斯对匈奴人的描写,这是隐藏在西方人内心深处,对于“上帝之鞭”的畏惧。而托尔金在自己的作品中,唤起了西方读者对匈奴人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畏惧。
可以这么说,《指环王》中的“圣盔谷之战”,其实就是罗马之战的一次奇幻版本的复刻。在托尔金的著作中,历史与故事从未在此刻如此雷同。在阿提拉进攻罗马城的时候,西罗马帝国请求西哥特王国支援作战,西哥特国王亲自带领西哥特的骑兵部队前来支援。
(半兽人)
就如同在圣盔谷之战时,洛汗的国王亲自带领洛汗引以为傲的骑兵支援刚铎一般。在这一战中,罗马与西哥特的联军击败了阿提拉,但是西哥特国王也葬身在了罗马城下,就像是战死的洛汗国王那般。而魔多的突然死亡,也好似阿提拉突然遇刺,匈奴大军分崩离析。
但是《指环王》的故事到此便接近尾声,托尔金给了西方一个还算是完美的结局。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阿提拉并未死在罗马城下,而是接受了教皇的调停,带着无数罗马的金银财宝洋洋得意的退走了...
参考资料:
赵艳哲.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希波战争[J].兰台世界,2014,(S1):153-154.姚天华.希波战争与希腊人蛮族观念的强化[D].辽宁师范大学,2022.更新于:1个月前